top of page
傳統榫卯工藝

榫卯,是古代建築、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,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叫榫頭);凹進部分叫卯(或叫榫眼、榫槽)。
「榫卯」工法主要在於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,是家具與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。各種榫卯做法不同,應用範圍也不同,經過時代的演譯順應人們的使用需求,後人又隨著經驗法則的結果再去加以修正,演變至今各式各樣的榫卯。榫卯製作使用得當,兩塊木材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,達到「天衣無縫」的程度。
榫卯工法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,工匠手藝的高低,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。
一般市售傢俱以大量機械製造裁切再利用木榫五金配件等組裝,機械量化製作可降低時間與物料成本,但是五金經過長時間使用易鬆脫損壞,因木料使用並不講究,家具的使用年限無法長久即易損毀。
另外也有許多木作傢俱使用外接木榫作為結構的銜接點,此作法無法保障傢俱的穩固堅牢度,與一體成形的榫頭無法相提並論。
我們堅持傳統榫卯工法

製作榫頭與榫槽
榫頭與榫槽優劣會影響組合的密合度,進一步牽涉家具整體結構的穩固堅牢度,所以必須更縝密地設計製作。
一體成形的榫卯
一體成形的榫頭製作費工,但這是傳統榫卯工法的核心,也是家具品質堅固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一體成形的榫卯結構除了堅穩的特性,在傢俱長久使用之後如需翻新整修,拆解過程也較不易影響整體結構,製作良好的榫卯傢俱也因此得以長久流傳,成為價值不斐的古董。

bottom of page